動物行為的類型
動物行為的類型
(一)攻擊行為
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發生相互攻擊或搏鬥叫攻擊行為。同
種動物個體為爭奪食物、配偶或領地是發生攻擊行為的
主要原因。
1、概念:指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為爭奪食物、配偶、巢區
或領域等發生攻擊或搏鬥。
2、特點:除種群密度過大,生活資源和活動空間嚴重不
足外,動物在攻擊行為中一般很少受到傷害,通常經過
威脅、估量實力和爭鬥三個過程。
3、意義:使動物占有足夠的食物和空間,使勝利者擁有
交配權。
(二)防禦行為
動物采取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防禦敵害的行為叫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有很多方式。如:
①保護色:動物身體的顏色與其棲息環境相似,以此避敵求生。這種在體色上對環境的適應叫保護色。如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軀體近於全透明,是對水體的良好適應。
②警戒色:一些能釋放毒液或惡臭的動物,其體表多具醒目的色澤或斑紋。其意義在於警示或嚇退其捕食者,所以稱這種體色為警戒色。
③擬態:某些動物的形體或色澤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這種狀態叫擬態。如竹節蟲的體形酷似竹枝。
④假死:是一種以裝死方式來逃生的保護性適應。如金龜子遇敵害後會裝死,從植株上滾落地上,伺機逃脫,從那些喜歡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⑤逃逸:某些動物遇敵害時,會采取一定方式迷惑捕食者,趁機逃走,這樣的保護性適應方式叫逃逸。如蜥蜴會斷尾來逃生;烏賊噴出墨團趁機逃逸;黃鼬能以臭氣退敵等。
⑥其他方式:如牛遇敵害時,成年的個體會圍成一圈,頭朝外,把幼體保護在中央,用角禦敵;烏鴉會聚眾亂叫以卸敵;食肉目動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齒,並發出鳴叫來驅敵。
(三)捕食行為
(1)索食行為
動物的索食行為是指搜尋食物、捕捉食物和對食物進行加工處理,以滿足自己或同種個體對食物需要的行為。動物是異養生物,必須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而生活。索食行為正是保證了動物個體及同類能找到到共捕捉到充足的食物,即取得作為構成軀體進行一切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以保證個體不斷生長發育與繁殖,種族得到延續。
(2)貯食行為
一些動物在食物充足的時期或季節,將多餘的食物收藏起來以便慢慢食用的行為就是貯食行為。如螞蟻在夏秋季節食物豐盛時,往巢內運糧食,貯存起來,供日後食用。動物的貯食行為都是與動物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每一種動物的貯食行為都有利於其度過**的環境條件,即嚴案的冬天和其他食物缺少的時期,以維持動物的生命活動。
(四)動物的繁殖行為
自然選擇產生了各種機製包括繁殖行為,來保證繁殖的成功。在繁殖過程中動物所表現出來的一係列動作或活動。一般而言,這一行為鏈分為求偶、交配、撫幼三個階段。
1.性選擇
如許多昆蟲在交尾期間分泌性外**,它能在個體之間傳遞化學信息。由於性外**是一類揮發性的化學物質,所以要靠嗅覺器官來感受。
性選擇分為同性選擇也稱雄性競爭(馬鹿、海豹);異性選擇也稱雌性選擇(孔雀)
2.性行為
(1)求偶行為
動物的求偶、婚配行為表現形式多樣。比如生活在非洲的一種旗翼夜鷹,在繁殖季節,雄鳥兩隻翅膀各長出一根長達60厘米的羽毛,斜豎在身體後上方,很像一對旗幟,它是用來引誘雌鳥的,交尾後旗翼便立即折斷。
(2)築巢行為
大多數鳥類在繁殖季節,雄鳥早於雌鳥來到繁殖地區,選擇一定的地盤作為巢區。巢區選定後,雄鳥便守衛在巢區內,等待雌鳥的到來,同時發出警告性鳴聲,不準其他雄鳥侵入其巢區範圍,有時甚至用武力保衛巢區。
(3)交配和配偶關係
鳥類和哺乳類在非繁殖季節以鳴叫、呼喚、相互整理羽、毛等親密動作來維持配偶關係
(4)撫幼行為
動物產下卵之後,多數冇有孵卵的習性,有孵卵習性的種類便開始了孵化。親體孵卵或親體以各種方式等待卵的孵化是有其生物學意義的:①親體伏臥在卵上,以自己的身體為卵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保證卵能順利孵化成幼體。②親體將卵放入口中或者守衛在卵旁的行為,可以為卵的孵化提供一個**、舒適的場所,阻止任何天敵的傷害,保證了幼體的出生率。
五)定向行為
大多數動物在其活動區域中,都有其特殊的定位方法。人類主要依靠視覺定位;而蝙蝠主要靠聽覺定向;一些昆蟲、水生動物和哺乳動物主要靠化學(嗅覺)走向。
(1)化學定向:即依靠對化學物質的感受來定向。這在社會性昆蟲、水生動物以及某些哺乳動物的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如魚類的洄遊是化學定向的。試驗證明鮭魚的生殖洄遊是依靠化學物質定向的,如果將鮭魚的鼻孔堵塞,它們就不能洄遊到其出生的河流裡。(狗、螞蟻)
(2)視覺定向:很多動物都是以視覺作為定向的主要工具。根據觀察、實驗,鳥類在白天飛行,大多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定向;夜間飛行則是靠星辰來定向。也有許多實驗證明,有些鳥類依靠視覺和非視覺係統一起來定向的。這說明,動物走向的機製是非常複雜的。
(3)聽覺定向:(回聲定位)聲音在某些動物的空間定向中起關鍵性的作用。這些動物在空氣中或水體中發出聲音後,遇到前方物體而造成的回波,能夠被動物所識彆,借以判定物體的位置,稱為回聲定位。如蝙蝠、海龜、鯨、海豹等動物是靠回聲定位去避開障礙物和尋找食物的。
(六)社會行為
群居動物:蜂、蟻、白蟻;獅、象、鼠等
群居形成:同類(至少生殖季節兩性)接觸;
群居意義
有效獵食;
有效逃避捕獵者 群力合作禦敵;
警報(信息素、鳴叫、豎尾— 白色);
更多生殖機會; 共同撫育後代;
對後天學習極為重要;
社會行為的類型
1、合作和利他行為
2、競爭
3、等級行為
4、通訊行為
(一)通訊
1. 通訊方式;
2.動物對多種信號的反應方式(自學)
1. 通訊方式
(1) 視覺通訊;
(2) 聽覺通訊;
(3) 嗅覺通訊;
(4) 觸覺通訊;
(5) 電通訊
(1) 視覺通訊:螢火蟲等
優點:快速、準確、信息量大;
缺點:傳遞距離短、不能有障礙物
(2) 聽覺通訊
優點:不受障礙物影響;
不受光線影響:*適合夜間通訊
鳥類、獸類、昆蟲
報警、宣揚領地、炫耀、求愛等
(3) 嗅覺通訊 — 化學通訊
利用化學物質傳遞信息;
地棲動物;
外**(信息素Pheromone)
定義
化學物質 → 體外
→同種(甚至它種)動物其他個體
→ 行為上或生理上的變化
(4) 觸覺通訊
視覺差的動物:蜘蛛
捕食、求愛(“撥弦”—撥動網絲);
無法進行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
深海魚類、洞穴動物;
發達的鰭條、鰭刺;觸角、爪等;
(5) 電通訊
視覺差、無法進行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
熱帶渾濁水域中的魚類(電鰻);
電場 —感知障礙物、敵、友
孤獨對群居動物的影響
幼體:焦躁不安、恐懼緊張;
不能社會化;
性行為不能正常發育
說明:群居行為對後天學習極重要;
群居缺點
**轉播;
耗能:廝殺、爭鬥(食物、地位);
(七)動物的節律行為
動物體的活動或運動適應環境中自然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有節律性的變動,稱之為節律性行為。
(1)晝夜節律:動物的活動和生理機能與地球的晝夜相聯係,出現大約每隔24小時重複進行的現象,稱為晝夜節律。根據晝夜活動的特性,可以分為四類:白天活動的,稱晝行性,如多數鳥類。昆蟲、一部分哺乳類;黃昏或晨曦活動的,稱晨昏性,如夜鷹;黑夜活動的,稱夜行性,如貓頭鷹;不規則活動的,稱無節律性,如多數土壤動物。
(2)月運節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動是與潮水的漲退相聯係的,稱之為潮汐節律或月運節律。潮汐產生的條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壺等,漲潮時在水下覓食;蟹類漲潮時躲藏在洞穴內,當潮水退落時爬出洞穴,在海灘上捕食。
(3)季節節律:地球表麵所接受的太陽輻射的時數發生季節變化,這種晝夜長短的變化影響著許多動物的活動。生活在溫帶地區的動物表現出典型的季節性活動周期。如大多數動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節,通常在春季繁殖;許多在冬季來臨之前遷往南方溫 暖地區越冬。在熱帶草原地區,在一年中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這裡的動物的活動則與降雨量變化相適應。
(4)生物鐘: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就叫做生物鐘。比如公雞到清晨一定時刻雞啼,貓頭鷹的體溫恰好在夜裡十二點*高。生物鐘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並不是在動物體內真正有這種具體的形態結構,而是指動物體內存在著類似時鐘的節律性。其實,生物鐘不隻是動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動也存在這種節律性。節律行為對於動物獲得食物和適宜的生活環境,避開**的生活條件有重要作用。
(八)動物的擇居行為
回歸擇居行為
回歸是一種本能,依靠嗅覺和地磁作用完成。龜有固定的棲息場所,但其捕食範圍不一定是固定的棲息場所,這樣龜離開棲息地去捕食,可以達到較長的時間,然後又回到棲息地。此外蛇以及有尾的兩棲類也有回歸行為。
遷徙擇居行為:候鳥
遷移擇居行為:動物由於外環境的變化和種群內數量的變化,會離開原棲息地而外遷的現象。旅鼠每隔四年其種群數量可以達到高峰,為了生存,成群外遷,在外遷路上遇見大河大江會擁入水中集體**。(飛蝗、沙漠蝗,蜘蛛)
蜜蜂的分群擇居行為:原蜂後由於減少產量,也會被減少食物的供給,體重下降。在新蜂後出來前一周,蜜蜂開始分群,老蜂後帶領下離開老家而去建立一個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