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搜索

聯係我們


聯係人:

總經理 13917267438  (趙)(同微信)

閔經理 13818341261

任經理 13085076120

李經理 15801723647

聯係電話:021-54172191

傳真號碼:021-54132629


QQ:2025986469 

Email:2025986469@qq.com 

公司地址: 上海市閔行區金平路328弄124號1002室 

郵政編號:200240 

公司網址:www.bio-will.com



文章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技術文章> 其它>

大鼠短暫腦缺血術後行為學的評價

日期:2025-05-08 19:59
瀏覽次數:2637
摘要:

摘  要目的  觀察大腦中動脈阻塞(MCAO) 2 h造成的短暫腦缺血大鼠(MCAO大鼠)行為學表現。方法  采用插線法阻塞成年SD大鼠大腦中動脈製作短暫腦缺血模型,分彆對模型大鼠進行神經行為學、四肢協調性及學習記憶能力檢查;術後第14天處死大鼠取腦組織進行四氮唑紅(T TC)染色鑒定模型的成功與否。對照組不進行動脈阻塞。結果  術後1 h至第14, MCAO 大鼠與對照組比較,在神經行為學、協調性及學習記憶能力等方麵均有明顯的缺失和障礙( P< 0101) 。結論  采用插線法製作的大鼠短暫腦缺血模型操作簡單;術後動物行為學實驗是1種半定量分析,具有敏感、客觀的特點,能夠廣泛應用於各種實驗研究。

關鍵詞大腦中動脈阻塞短暫腦缺血行為學; Y迷宮實驗

  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所有腦血管病的70 % ,與其他腦血管病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低死亡率。我國每年新發病人數120萬~150,幾乎所有的病例均**不同程度的殘疾。從經濟學、社會學角度考慮,缺血性腦血管病對人類的威脅較其他類型的腦血管病更大。因此,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而言,迫切需要尋找合理有效的**措施。目前,對於神經細胞凋亡的研究多數來源於廣泛或局部腦缺血的動物模型,此模型的病理改變同人類的腦中風相類似,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動物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實驗研究中。通過對大腦中動脈的有效阻塞後的再灌注,使腦中特定部位發生壞死和凋亡。

本實驗試圖通過建立缺血2 h的大鼠短暫腦缺血模型,從大鼠的行為學表現和學習記憶能力

兩方麵對該模型作出評價,從而為進一步的**效果提供合理的評價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1 材料

雌性SD大鼠24,體質量250300g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隨機分為2

: MCAO 大鼠12,對照組12隻。對照組隻做手術但不插線栓塞血管。112 製備大鼠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大鼠用10 %水合氯醛麻醉(013 ml/ 100g) ,仰臥位取頸部正中切口,暴露頸總動脈、頸內動脈 、頸外動脈和翼齶動脈 。距頸總動脈分叉部10 mm處將頸外動脈用3 - 0絲線結紮;3個動脈夾分彆夾閉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翼齶動脈。用1 ml注射器在頸外動脈上刺1個小孔(在頸外動脈結紮處至頸總動脈分叉部之間) ,30 mm長、4 - 0尼龍線(**燒成圓形,以免刺破血管內壁)經此小孔插入,鬆開頸內動脈上的動脈夾,將插線經頸總動脈分叉處插入頸內動脈直至堵塞住大腦中動脈(從頸總動脈分叉處插入線長1820 mm) 90 min,拔出插線。近心端結紮頸外動脈,鬆開頸總動脈和翼齶動脈上的動脈夾,肉眼可見血管內血流恢複。分層縫合手術切口,注意動物保暖。

113 行為學實驗

11311 神經行為學檢查:神經學缺失於大鼠缺血和再灌注後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具體時間為缺血後再灌注6 h , 12371014 d2組大鼠隨機取6,神經學檢查標準按照Lo nga等提出的進行評分: 0 分為正常; 1 分為栓塞動脈對側上肢不能完全伸展,而同側上肢正常; 2 分為栓塞動脈對側上肢屈曲,向對側推時抵抗力下降,冇有旋轉; 3 分為栓塞動脈對側上肢屈曲,向對側推時抵抗力下降,行走時向對側有輕度旋轉; 4 分表現為行走時向對側有嚴重旋轉; 5 分為大鼠身體倒向梗死對側

11312 攀繩實驗:本實驗主要檢查大鼠雙前肢和雙後肢的協調配合能力。實驗於手術後2371014 d後進行。為完成實驗,大鼠需要具有運動學習的能力。取直徑115 cm的麻繩從高1 m、長和寬分彆為1 55 0 cm的平台上垂下,手術前1 d訓練每隻大鼠,使之能夠爬到繩子的上1/ 3

從術後第2天開始,每個測試日測試3次。評分的標準如下: 0 ,不需任何刺激在10 s內爬上平台; 1 ,不需任何刺激在15 s內爬上平台; 2,刺激次數小於5,30 s內爬上平台; 3

,刺激次數小於5,60 s內爬上平台; 4,刺激次數大於5,60 s內爬上平台或是

刺激小於5,但爬上平台時間超過60 s ; 5,大鼠不能爬上平台。

11313 Y迷宮學習記憶訓練及測試:動物分為3, AB 2組隨機取3隻大鼠,另取3隻同樣規格的正常大鼠作為對照。分彆於手術後第341 4天 進 行 試 驗 。Y型 電 迷 宮 臂 長3 0 cm ,1 5 cm ,1 5 cm。每臂末端有1 5 W信號燈示**區,箱底銅柵間隔4 mm。電流強度017 mA ,選用電壓38 V ,電擊延時2 s。設一臂為起步區,按 Ⅰ→Ⅱ→Ⅲ→Ⅰ臂順序輪流作為**區。大鼠在起步區靜置3 min ,予以電擊致其逃至**區,燈光持續15 s ,然後熄燈休息45 s ,開始下一次操作。學習訓練及測試:規定大鼠受電擊後從起步區直接逃至**區為“正確反應”,以達到連續10次電擊均為正確反應(10/ 10)前所需的電擊次數(即嘗試次數)表示其學習獲得能力(acquisi2tio n)。若嘗試次數超過30次則不再測試,並以30次為*大值計數。記憶再現(ret rieval)測試:選上述達到10/ 10標準的大鼠,休息24 h後再次同法測試,以達10/10標準前的嘗試次數表示記憶再現能力。

114 T TC染色

大鼠MCAO手術第14, AB組分彆隨機取6隻動物,用水合氯醛過量麻醉處死(500 mg/ k腹腔注射) ,經心臟灌注生理鹽水。在大腦耳間線前1 2 mm(為 額 葉 皮 質 的 感 覺 和 運 動 區510 mm(為海馬中部)處切成腦片,片厚1 mm ,然後將腦片放入4 %四氮唑紅(2 , 3 , 5Ot rip henyltet razoliumchloride , T TC)磷酸鹽緩衝液中,3 7 ℃避光孵育30 min ,取出置於10 %多聚甲醛液中固定,拍照。

2 結  果

211 鼠術後神經行為學評分術後1h至第14MCAO組大鼠和對照組大鼠的行為學表現相比較對照組明顯好於MCAO組 。2者 在 多 個 時 間 段 都 有 顯 著 差 異( P< 0101) , 隨著術後時間的推移,手術組大鼠的症狀有所改善,但評分始終在2分以上,明顯存在不可逆的神經行為學損傷212 攀繩實驗結果術後第214MCAO組大鼠和對照組大鼠的行為學表現相比較,對照組明顯好於MCAO組。2者在多個時間段都有顯著行差異( P <0101) , 隨著術後時間的推移, MCAO 組大鼠的症狀有所改善,但評分始終在3分以上,明顯存在不可逆的神經行為學損傷(2) 

213 Y迷宮試驗

Y迷宮測試結果顯示, MCAO 組大鼠在各個時間段在學習記憶能力方麵均明顯低於對照組

( P < 0101)

214 T TC染色的結果大鼠術後第14, T TC 染色的結果顯示:MCAO組大鼠的腦組織梗死灶明顯,對照組腦組織冇有明顯梗死灶(4) 

3 討  論

本實驗通過插線法製作大鼠短暫腦缺血模型,來觀察大鼠的神經行為學能力、四肢協調功能

和學習記憶能力3方麵的損傷情況。從術後1 h至第14,在大鼠神經學評分、攀繩實驗和Y迷宮實驗中,均發現與對照組大鼠的顯著性差異( P< 0101) 。儘管隨著手術後時間的延長,3項指標均有所好轉,但與對照組大鼠相比,差異始終具有顯著性,說明了腦損傷的不可逆性。在手術後第14,處死大鼠進行腦組織T TC染色顯示了腦梗死體積仍然較大。梗死病灶的存在是大鼠行為學功能損傷的直接證據。本實驗所采用的攀繩實驗曾被作為評價酒精

中毒動物的行為學損傷和評價外傷性腦損傷動物的行為學改變的依據。實驗動物在攀繩中的

良好表現不但需要四肢的配合協調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足夠的運動學習能力。本實驗中在

14 d5次進行測試,腦缺血大鼠在攀繩實驗中的表現有明顯的進步,而有研究證實2周或4周測試1次顯示大鼠的行為學改善不明顯。這表明損傷後的功能鍛煉將有助於神經功能的恢複。在靈長類動物中亦有類似的報道合理的解釋是損傷後的功能鍛煉能夠促進大腦皮質神經元神經突觸的連接形成。目前,有關短暫局灶腦缺血對大鼠學習和記憶能力的影響報道不一。有的學者認為MCAO手術隻造成腦組織紋狀體和皮層的損傷,而海馬組織不受影響,因此記憶能力不受影響有人認為大鼠腦中參與學習和記憶的部位不**於海馬,皮層尤其是頂葉皮質在動物的學習和記憶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MCAO手術後會造成頂葉皮層的損傷,故會導致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降低。本實驗中Y迷宮測試結果與對照組比較顯示腦缺血大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在手術後第314天顯著降低( P < 0101) 。作者認為,除了頂葉皮質損傷影響記憶功能外,可能的原因還有大鼠腦缺血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炎性因子的釋

,包括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等這些炎性因子的擴散會造成海馬組織的損傷從而影響記憶功

,但並冇有造成海馬組織顯著的病理學改變。綜上所述,本實驗采用插線法製作的大鼠短

暫腦缺血模型操作簡單,效果可靠;術後動物行為學實驗是一種半定量分析,具有敏感、客觀的特點,能夠廣泛應用於各種實驗研究。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73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