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乾細胞移植技術**,在我國尚處臨床研究階段。 然而,伴隨著商業資本的紛紛介入,從乾細胞的獲取、製備、生產到醫院的**,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每個環節的盈利,*終隻得由“獻身研究”的患者埋單。
引子
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8月的一個周末,張明亮(化名)從北京天壇醫院匆匆趕往幾十公裡外的昌平區上莊鎮解放軍261醫院,為遠在湖北的外甥女小紫(化名)谘詢腦癱**方案。
小紫1歲半,經診斷完全康複希望渺茫。但天壇醫院神經科專家無意中提及的“乾細胞**”提示了張明亮。通過網上搜索,他很快鎖定了百度排名靠前的解放軍261醫院乾細胞**中心。
無需掛號。張明亮雖未見到該中心邢主任,但一位值班醫師熱情地接待了他。
這位醫師說,根據患者情況不同,**效果有差異,不過,“90%的高肌張力(腦癱表現之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複”。一位小患者住院前無法走路,經過4個療程的**,甚至可以獨立行走300步。而小紫的年齡、適應症非常適合做乾細胞**。
張明亮受到了鼓舞。畢竟當初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專家提及乾細胞**時,並不主張患者進行此類**,因為“有點亂”。
醫院的背後
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這個周末,北京一家乾細胞研究和製備公司的技術員劉洋(化名)卻不得不加班。為了滿足與公司有合作的幾家醫院的需求,他必須加緊培育一批乾細胞出來。
這家公司和多家醫院簽有合作協議。劉洋等負責從嬰兒臍帶中分離提取 “間充質乾細胞”,進行工程培養,待達到一定數目和質量後交給各家臨床醫院。“醫院負責為病人抽血和回輸培養好的乾細胞,以及隨訪和收集患者信息。”他說。
工作間隙,劉洋接待了當天同樣加班的另一家生物公司的銷售經理李欣(化名),簽收了之前預定的幾樣產品。
李欣負責銷售細胞**研究的各種抗體,乾細胞培養基,支原體檢測試劑盒等相關試劑和耗材。他並冇有因為加班而心情沮喪,他的收入與其業務量掛鉤。從去年開始,他的業務量持續迅猛增加,收入自然水漲船高。
8月,在北京的亞運村舉行了2011年Cell-therapies/Index.shtml">“細胞**技術研討會”,國內各地的乾細胞公司技術人員、醫院臨床醫生及科研工作者參加了會議。
當李欣按時到達時,可以容納400多人的會場竟座無虛席,不少後來者隻好站著。而他參加的上一屆研討會隻有幾十人參加。
行業的繁榮來得異常迅猛,近兩年,不少醫院都開展了乾細胞的研究**;隨著私人資本的強勢介入,新組建的乾細胞商用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增加。
高額費用的誘惑
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邢主任仍冇出現在261醫院。而此刻看到一線希望的張明亮對乾細胞**的療效仍有懷疑。值班醫師告訴他,乾細胞**技術是新興的技術,對肝病、腦癱、糖尿病等均有療效。他們從2007年開始用於臨床,已經做了上千例。
對於張明亮表示擔心的新技術的**性,該醫院表示,他們做過上千例隨訪,無一例存在**風險。
“我們醫院有自己的乾細胞培養室。雖然現在乾細胞**醫院非常多,但我們的優勢是乾細胞來源於新鮮臍帶血;中心的乾細胞數量能達到10的8次方,比不少醫院要高,效果自然好。”該醫師繼續打消張明亮的疑慮。
“一個療程約半個月。中間通過椎管(可直通腦部)腰穿一次,靜脈回輸三次。單純乾細胞大約為4萬元,加上其他**支出,應該不超過5萬元。”院方回答了張明亮關於費用的問題。
除了腦癱,261醫院的乾細胞**範圍還包括糖尿病、骨髓損傷和肝硬化。
來自遼寧的張東盛(化名)是一位重度肝硬化患者。就在張明亮徘徊在261醫院的同時,他瞄準了302醫院肝病生物**中心的乾細胞**。
張東盛運氣不錯。在全北京近百家開展乾細胞移植的醫院中,302醫院幾乎是**一家不收費用的。
該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張東盛,302對肝病的乾細胞移植隻限於重度肝硬化、腹水和急性肝衰竭,這是一項臨床研究試驗。並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參與,要看症狀是否適應。
如果通過初步審核,每位誌願患者僅需繳納3000元押金,簽署一份知情並且自願的協議。免費**一個療程後,需配合1年的臨床隨訪。若頗具效果,一年後可繼續參加免費移植。
對於這項乾細胞**肝硬化的臨床研究,該中心已直接投入科研經費超過800萬元,不含輔助費用。開展3年來,已進行上千例誌願患者的乾細胞移植,無一例收費。
該中心任教授王福生是我國有名肝病乾細胞領域專家,他也是此次細胞**技術研討會的大會主持人之一。王福生不願對乾細胞的商業化運作發表評價。但他有自己的標準。“我們(中心)有軍內總後衛生部的批文,但**於臨床研究,而非臨床應用。”
越界**
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是不是冇有**的資質,不敢收錢?技術過關嗎?”曾有患者揣著懷疑前來302醫院詢問。
這些患者可能怎麼都想不到,國內還冇有一家醫院具有乾細胞臨床應用和**的資格。目前獲批的,全部都是臨床研究項目。
“即使是研究資質,原則上也需要衛生部科教司批準,當然,**醫院由**的衛生部門批準。衛生部的審核極其嚴格。但很多地方上的研究項目在省裡就被批準了,甚至還有地級市衛生部門批準的。” 中華醫師協會一位不願具名的副主任無奈地說。
中華醫師協會事業部吳蘇偉在細胞**研討會上表示:“即使是間充質乾細胞移植的臨床研究,目前也已經叫停,之前批準和備案的視為正當存在。衛生部將下發《乾細胞研究與應用倫理規範》,*快年底出台。”
可是,張明亮的網上搜索結果提示,每家醫院都以臨床**進行宣傳,並附**案例以示效果。即使261醫院也未提及任何臨床研究的字眼兒,而是在**效果上大做文章。
“美國乾細胞研究也不少,但寬進嚴出,Ⅰ、Ⅱ期臨床都是在做**性。能通過Ⅱ期臨床的就很少,更彆談大規模**宣傳,讓患者埋單、獲取利潤了。”一位參加細胞**技術研討會的科學家說。
儘管許多業內專家認為間充質乾細胞(造血乾細胞除外)對**的有效性和**性還難下結論,但這並冇有擋住尚處於研究階段的乾細胞移植大規模商業化,甚至吸引諸多外國患者前來。
2007年,《新民晚報》的記者曾在浙江一家從事乾細胞**的醫院中見到10歲的小姑娘Linda——一位匈牙利腦癱患者,來中國接受“神經乾細胞移植”。
在聽說中國開展的“神經乾細胞移植”**後,Linda的家人繳納了2萬美元的**費,等待奇跡出現。
和Linda一起住在這家醫院20樓“細胞**康複中心”的,有來自匈牙利、羅馬尼亞、美國、泰國、英國的20多位病人。
為浙江這家醫院提供乾細胞的公司,正是業界翹楚、開創中國乾細胞商業化模式的深圳北科生物。
資本凶猛
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北科生物成立於2005年。1999年,創始人胡祥發現乾細胞“前景是很可觀的”,決定創業,開始逐步搭建商業轉化平台。
在胡祥模式中,北科生物通過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掌握乾細胞的一些核心技術,並將其和醫院臨床**結合起來。
北科在合作醫院進行的宣傳推廣,使得乾細胞移植既服務了患者,又使醫院獲得了可觀的效益回報。
憑借各級衛生部門頒發的醫院臨床研究批文,北科生物和合作醫院互惠的商業模式迅速生根發芽。
“如果按傳統藥品(需Ⅲ期臨床)來做,美國有公司花費12年時間燒了上億美元。而北科僅3年時間已有很好的盈利(5000萬元),這都是建立在商業模式**上。” 胡祥很滿意。
對比不能如此簡單。因為,美國FDA決不允許藥品和醫療技術在臨床研究試驗階段收取患者費用,相反,還要支付相關費用。
而在我國,商業公司和合作機構建立的乾細胞庫,正是高額利潤的來源之一。目前,臍帶乾細胞庫可分為公共庫和私人庫,前者由政府投資,後者由客戶埋單。
上市公司ST中源,旗下擁有目前我國*大的乾細胞庫。2011年上半年拋出大手筆,擬定向增發4.57億元,用以收購知名的乾細胞臨床轉化公司——和澤生物。半年內,該股股價從每股10元飆升到27元,上漲174%。投資者對乾細胞商業化的追捧可見一斑。
正是各種背景私人資本的紛紛介入,“北科—醫院模式”得以大規模複製;許多醫院看到巨額利潤,也開始自己組織生產乾細胞。
“幾個技術員組合一下,買些儀器,就是個新公司,馬上就能生產。”北京一家乾細胞公司負責人說。
尾聲
乾細胞**:商業催生的“早產兒”
在261醫院谘詢的張明亮仍然難以拿定主意。
來自河南長垣縣張站的小學生小強(化名)正牽著媽媽,歪歪扭扭地從一間病房走出來。作為雙胞胎中的弟弟,小強因出生缺氧導致腦癱。
“我們才來**天,是看了網上的廣告。家在農村,好不容易借了5萬元。醫生說若見效果得花三四個月,現在**的病人隻住15天院,從病友那兒也問不出有啥療效。”小強的母親說。
就在此時,張明亮的手機響了。小紫的媽媽在電話裡非常著急,讓他詢問清楚:媒體稱有多位接受乾細胞**的患者大呼上當,甚至個彆出現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