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動物實驗室應該劃分為哪些區域?又該如何劃分呢?
日期:2025-05-06 19:25
瀏覽次數:1647
摘要:
動物實驗室外圍防護區
外圍防護區主要指實驗室建築外圍的區域。鑒於實驗動物飼養的特殊性,外圍可能需要設監控設備、人員進出的控製、衛生防護帶等。如果設施內從事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動物實驗活動,須考慮設施的安保要求,以及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後對周圍控製區域、疏散和救援的需求。外圍的防護主要通過設置柵欄、圍牆等方式實現。鑒於景觀的需求,使用柵欄更顯人性化。柵欄不應低於2米,欄杆的間距不大於10厘米,欄杆要堅固、易於清潔。
此外,需要設置照明係統、報警係統和視頻監控係統,更上等彆的防護包括...
動物實驗室外圍防護區
外圍防護區主要指實驗室建築外圍的區域。鑒於實驗動物飼養的特殊性,外圍可能需要設監控設備、人員進出的控製、衛生防護帶等。如果設施內從事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動物實驗活動,須考慮設施的安保要求,以及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後對周圍控製區域、疏散和救援的需求。外圍的防護主要通過設置柵欄、圍牆等方式實現。鑒於景觀的需求,使用柵欄更顯人性化。柵欄不應低於2米,欄杆的間距不大於10厘米,欄杆要堅固、易於清潔。
此外,需要設置照明係統、報警係統和視頻監控係統,更上等彆的防護包括地下的電磁場報警、紅外線報警和運動物體報警、低壓電擊等措施。防護區內一般不布置綠化,以免影響監控,同時也可減少昆蟲、老鼠等。為保證正常的外來服務,如郵件、送貨、訪客等,通過風險評估決定是否需要建設安檢、特殊通道、中轉站等措施。對控製區域應設置警示牌,避免無意闖入。對防護要求高的設施,應保證外來車輛不能靠近設施,距離保持至少30米。在外圍防護區,宜設專用的外部人員和車輛入口。

動物實驗室飼養防護區
飼養防護區設施基本的形態是由入口、走廊(或通道)、功能間和出口組成。走廊是連接各功能區的紐帶,各種通道發揮快捷、隔離、**等作用。實驗動物設施的特點是不相容的因素多,需要利用走廊和通道對不相容的因素作合理的安排。走廊的形式包括雙走廊、單走廊、U型走廊、環廊等。設施內部的安排應根據工作流程和利於控製風險的原則確定,此外,還要考慮工程可行性和日常維護的方便性,可以組成相對獨立的單元。
動物實驗室建築防護區
建築防護區主要指動物實驗室所在的實驗室建築。實驗室建築內有動物設施和其它設施之分,其它設施可以與動物設施有關,也可以無關;動物設施可以就是實驗室建築的主體,也可以是其部分。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動物設施環境與實驗室建築物內其它區域環境的相互隔離與相互關係,人員、動物、物料和廢物的進出路線。使用時,動物設施及其相關的設施宜集中布置,從事感染動物活動的設施需要單獨布置。實驗室建築除主入口外,要考慮設置動物、大型設備和廢物的出口和入口。
出於**考慮,必須評估和明確對門窗的性能要求。在合理控製數量的前提下,對門窗的大小、形狀、耐衝擊能力、耐火性、保溫性、光學特性等均要有要求。可能的風險來自於異常的氣候、自然災害、人為破壞、設備異常等,如,通風係統的異常可造成室內壓力急劇變化,造成門窗損壞。
在豎向布局方麵,動物實驗室宜布置在低層,以方便運輸動物和物料。較大型的實驗動物設施通常有相對複雜的通風空調係統和汙水處理係統,常采用所謂“三明治”結構。這種結構的特點是設備維護方便,如果設計有備份係統,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連續工作,避免影響實驗活動。國內一些設施,將管道等放入設備夾層(吊頂),雖可以降低總層高和節省建設費用,但狹小的空間不利於維護設備和進行性能檢測,從長期來看,增加的維護費用、改造費用可能會遠遠大於當初節省的費用。此外,這類設施的可變性小,一旦相關的要求發生變化,可能麵臨難以改造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