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联系我们


联系人:

总经理 13917267438  (赵)(同微信)

闵经理 13818341261

任经理 13085076120

李经理 15801723647

联系电话:021-54172191

传真号码:021-54132629


QQ:2025986469 

Email:2025986469@qq.com 

公司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金平路328弄124号1002室 

邮政编号:200240 

公司网址:www.bio-will.com



文章详情
所在位置: 首页> 技术文章> 其它>

动物行为的类型

日期:2024-04-26 08:59
浏览次数:11145
摘要:

动物行为的类型
(一)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发生相互攻击或搏斗叫攻击行为。同
种动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或领地是发生攻击行为的
主要原因。
1、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巢区
或领域等发生攻击或搏斗。
2、特点:除种群密度过大,生活资源和活动空间严重不
足外,动物在攻击行为中一般很少受到伤害,通常经过
威胁、估量实力和争斗三个过程。
3、意义:使动物占有足够的食物和空间,使胜利者拥有
交配权。
(二)防御行为
动物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叫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有很多方式。如:
①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避敌求生。这种在体色上对环境的适应叫保护色。如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躯体近于全透明,是对水体的良好适应。
②警戒色: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的动物,其体表多具醒目的色泽或斑纹。其意义在于警示或吓退其捕食者,所以称这种体色为警戒色。
③拟态: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这种状态叫拟态。如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
④假死:是一种以装死方式来逃生的保护性适应。如金龟子遇敌害后会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上,伺机逃脱,从那些喜欢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⑤逃逸:某些动物遇敌害时,会采取一定方式迷惑捕食者,趁机逃走,这样的保护性适应方式叫逃逸。如蜥蜴会断尾来逃生;乌贼喷出墨团趁机逃逸;黄鼬能以臭气退敌等。
⑥其他方式:如牛遇敌害时,成年的个体会围成一圈,头朝外,把幼体保护在中央,用角御敌;乌鸦会聚众乱叫以卸敌;食肉目动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齿,并发出鸣叫来驱敌。
(三)捕食行为
(1)索食行为
动物的索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动物是异养生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而生活。索食行为正是保证了动物个体及同类能找到到共捕捉到充足的食物,即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殖,种族得到延续。
(2)贮食行为
一些动物在食物充足的时期或季节,将多余的食物收藏起来以便慢慢食用的行为就是贮食行为。如蚂蚁在夏秋季节食物丰盛时,往巢内运粮食,贮存起来,供日后食用。动物的贮食行为都是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每一种动物的贮食行为都有利于其度过**的环境条件,即严案的冬天和其他食物缺少的时期,以维持动物的生命活动。
(四)动物的繁殖行为
自然选择产生了各种机制包括繁殖行为,来保证繁殖的成功。在繁殖过程中动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一般而言,这一行为链分为求偶、交配、抚幼三个阶段。
1.性选择
如许多昆虫在交尾期间分泌性外**,它能在个体之间传递化学信息。由于性外**是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所以要靠嗅觉器官来感受。
性选择分为同性选择也称雄性竞争(马鹿、海豹);异性选择也称雌性选择(孔雀)
2.性行为
(1)求偶行为
动物的求偶、婚配行为表现形式多样。比如生活在非洲的一种旗翼夜鹰,在繁殖季节,雄鸟两只翅膀各长出一根长达60厘米的羽毛,斜竖在身体后上方,很像一对旗帜,它是用来引诱雌鸟的,交尾后旗翼便立即折断。
(2)筑巢行为
大多数鸟类在繁殖季节,雄鸟早于雌鸟来到繁殖地区,选择一定的地盘作为巢区。巢区选定后,雄鸟便守卫在巢区内,等待雌鸟的到来,同时发出警告性鸣声,不准其他雄鸟侵入其巢区范围,有时甚至用武力保卫巢区。
(3)交配和配偶关系
鸟类和哺乳类在非繁殖季节以鸣叫、呼唤、相互整理羽、毛等亲密动作来维持配偶关系
(4)抚幼行为
动物产下卵之后,多数没有孵卵的习性,有孵卵习性的种类便开始了孵化。亲体孵卵或亲体以各种方式等待卵的孵化是有其生物学意义的:①亲体伏卧在卵上,以自己的身体为卵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卵能顺利孵化成幼体。②亲体将卵放入口中或者守卫在卵旁的行为,可以为卵的孵化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阻止任何天敌的伤害,保证了幼体的出生率。
五)定向行为
大多数动物在其活动区域中,都有其特殊的定位方法。人类主要依靠视觉定位;而蝙蝠主要靠听觉定向;一些昆虫、水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主要靠化学(嗅觉)走向。
(1)化学定向:即依靠对化学物质的感受来定向。这在社会性昆虫、水生动物以及某些哺乳动物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鱼类的洄游是化学定向的。试验证明鲑鱼的生殖洄游是依靠化学物质定向的,如果将鲑鱼的鼻孔堵塞,它们就不能洄游到其出生的河流里。(狗、蚂蚁)
(2)视觉定向:很多动物都是以视觉作为定向的主要工具。根据观察、实验,鸟类在白天飞行,大多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定向;夜间飞行则是靠星辰来定向。也有许多实验证明,有些鸟类依靠视觉和非视觉系统一起来定向的。这说明,动物走向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3)听觉定向:(回声定位)声音在某些动物的空间定向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动物在空气中或水体中发出声音后,遇到前方物体而造成的回波,能够被动物所识别,借以判定物体的位置,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海龟、鲸、海豹等动物是靠回声定位去避开障碍物和寻找食物的。
(六)社会行为
  群居动物:蜂、蚁、白蚁;狮、象、鼠等
  群居形成:同类(至少生殖季节两性)接触;
  群居意义
      有效猎食;
      有效逃避捕猎者 群力合作御敌;
          警报(信息素、鸣叫、竖尾— 白色);
      更多生殖机会;      共同抚育后代;
      对后天学习极为重要;
社会行为的类型
1、合作和利他行为
2、竞争
3、等级行为
4、通讯行为
(一)通讯
          1. 通讯方式;
          2.动物对多种信号的反应方式(自学)

      1. 通讯方式
                  (1) 视觉通讯;
                  (2) 听觉通讯;
                  (3) 嗅觉通讯;
                  (4) 触觉通讯;
                  (5) 电通讯
(1) 视觉通讯:萤火虫等
      优点:快速、准确、信息量大;
      缺点:传递距离短、不能有障碍物
(2) 听觉通讯
         优点:不受障碍物影响;
                 不受光线影响:*适合夜间通讯
      鸟类、兽类、昆虫
      报警、宣扬领地、炫耀、求爱等
(3) 嗅觉通讯 — 化学通讯
         利用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地栖动物;
          外**(信息素Pheromone)
   定义
         化学物质 → 体外
           →同种(甚至它种)动物其他个体
             → 行为上或生理上的变化
(4) 触觉通讯
    视觉差的动物:蜘蛛
          捕食、求爱(“拨弦”—拨动网丝);
    无法进行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
         深海鱼类、洞穴动物;
         发达的鳍条、鳍刺;触角、爪等;
(5) 电通讯
       视觉差、无法进行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
          热带浑浊水域中的鱼类(电鳗);
           电场 —感知障碍物、敌、友
 孤独对群居动物的影响
    幼体:焦躁不安、恐惧紧张;
               不能社会化;
               性行为不能正常发育
    说明:群居行为对后天学习极重要;
 群居缺点
     **转播;
     耗能:厮杀、争斗(食物、地位);
(七)动物的节律行为
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的,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壶等,涨潮时在水下觅食;蟹类涨潮时躲藏在洞穴内,当潮水退落时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捕食。
(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季节性活动周期。如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繁殖;许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温 暖地区越冬。在热带草原地区,在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的活动则与降雨量变化相适应。
(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比如公鸡到清晨一定时刻鸡啼,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里十二点*高。生物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在动物体内真正有这种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其实,生物钟不只是动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存在这种节律性。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的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
(八)动物的择居行为
回归择居行为
回归是一种本能,依靠嗅觉和地磁作用完成。龟有固定的栖息场所,但其捕食范围不一定是固定的栖息场所,这样龟离开栖息地去捕食,可以达到较长的时间,然后又回到栖息地。此外蛇以及有尾的两栖类也有回归行为。
迁徙择居行为:候鸟
迁移择居行为:动物由于外环境的变化和种群内数量的变化,会离开原栖息地而外迁的现象。旅鼠每隔四年其种群数量可以达到高峰,为了生存,成群外迁,在外迁路上遇见大河大江会拥入水中集体**。(飞蝗、沙漠蝗,蜘蛛)
蜜蜂的分群择居行为:原蜂后由于减少产量,也会被减少食物的供给,体重下降。在新蜂后出来前一周,蜜蜂开始分群,老蜂后带领下离开老家而去建立一个新家。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349号